今年以來,致力于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海綿城市建設計劃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的全力推進。中央財政在目前30個海綿城市試點和25個城市地下管廊的總投入將達到660億元以上規模。據測算,“十三五”末海綿城市建設總投資將突破1萬億。隨著地方相關政策高密度落地,試點項目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海綿城市萬億市場空間已經打開。
“海綿城市”理念的興起,被眾多專家學者視作是新形勢下拉動投資增長和消費需求的經濟新增長點。但是,海綿城市相當于建一個生態綠地系統,其建設所涉工程技術復雜,涉及雨水花園、線性排水明溝、下沉式綠地、透水混凝土、植被緩沖帶、人行透水磚等多樣化方式。當然,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也不容忽視。作為建設工程項目,處在移動互聯網和前沿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運用現代化優勢更好更快的完成工程建設和項目管理,是當下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而基于移動互聯網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正是工程施工時的一大選擇。
隨著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日趨成熟,其在城市的綠色建設和持續發展中將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BIM技術至少凸顯以下價值:
一是從智慧管廊的系統構建角度。基于GIS+BIM+大數據的結合構建全維度智慧管廊系統,可實現智慧管廊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各參與方在同一平臺上數據采集、移交、轉移、驗收。能夠為綜合管廊的規劃選線、協同設計、施工管控、資產管理、風險跟蹤、聯動預警、培訓演練和應急指揮等提供綜合的智能化管理。
尤其這幾年虛擬現實和智能化設備的發展,還可以和大數據、傳感設備、AR(增強顯示)結合促進地上地下一體化建設。與移動設備、可穿戴裝備、通過AR技術還原現實,實現綜合管廊的隱蔽工程穿透式地數據的查詢,促進智慧管廊的模擬和可視化。
二是從城市系統構建角度。隨著對城市的認識,如何構建城市從單體建筑走向全系統運行管理。所有的智能建造,意識,構建,全部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新體系。城市是生命體,建筑是細胞,從BIM到城市CIM,應該是一個從細胞到生命體之間的變化。未來可以BIM為“細胞”構建城市CIM的工作底板,多種數據的導入,可促進對例如:交通流、水流、氣流、固廢物的排泄等的全系統模擬管理,對城市的安全系統進行全景式的監測、維護和應急化優化,避免城市的各種突發性事件。
三是優化建筑這個“城市最基本的生命單元”角度。通過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應用,促進建筑的更綠色、低碳發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減少各種極端性氣候。“如果說不同的建筑是城市的器官,那么BIM技術就是保障各器官健康運行的新鮮血液。”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服務商廣聯達公司BIM總經理汪少山曾表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每一項工程,都是這個城市新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BIM技術在電腦里面預先建造一遍,并且通過“三端一云”技術推送到現場,指導實際的施工,可謂工程建設最簡單高效的步驟。同時,基于BIM的平臺,實現建筑的能耗管理、環境監測等運維管理,能夠保障建設和城市環境的進一步協調。
海綿城市與地下綜合管廓
海綿城市核心在各個“海綿孔”之間的通道,還原到城市建設中就是城市中的各個調蓄水設施和給排水系統——地下綜合管廓。
地下綜合管廓除了蓄水、排水,還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等各種工程管道集于一體,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具有:管線高度集中、建設地段繁華、附屬工程系統龐大等特點。
海綿城市建設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互為補充,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應用BIM技術,可使地下管道的布置更加精確;通過BIM技術進行方案模擬、深化設計、管線綜合、資源配置、進度優化等應用,可避免設計錯誤及施工返工,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工期效益。
(1)地下綜合管廊的建造多為地下作業,對于特殊部位或特殊構件的施工,可采用BIM技術進行動態施工過程模擬,為施工方案的擇優選擇提供依據。
(2)采用BIM技術,所有與擬建地下綜合管廊相關的信息均會被錄入到信息模型中進行直觀展示,同時還會創立一個與它同步的信息的交流平臺,所有參與方均可在其中獲得相應的權限,比如信息的提取、修改、錄入等。
(3)通過對地下綜合管廊設計階段、建造階段的信息采集、處理及建模,為后期運營管理提供了完整的、可實時操作的信息系統,保證在管廊運維過程管線定位的準確性、管線信息獲取的正確性、應急預案的及時性。